在广西部分地区的锥林中,生长着一种珍稀野生菌——红锥菌。红锥菌是广西可食用红菇的总称,为菌根菌,是与红锥、白锥等特定几个树种树根共生,并在特定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下方可生长的野生食用菌。今天小编就跟大家来聊一聊这种珍贵的纯天然食用菌。
红锥菌,又名红菌,菌盖较厚实,呈深红色,菇脚呈淡红色,气味芳香,味道可口。有富含人体所需的维生素A、B、C、D、E、V和18中氨基酸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尤其富含抗癌物质——微量元素硒。
主要生长在锥林表层土壤中,但并不是所有的椎林里都能自然生长出红锥菌的哦。
红锥菌营养丰富,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纯天然食用菇。但它对生长的环境要求却非常苛刻,只有在特定的气候、环境和土壤等条件下才能高产,这也是它稀有的原因之一。
在广西,它的产区主要分布在桂东南的浦北县、容县、博白、藤县等地,以及在桂北、桂西等小部分地区。
红锥菌每年基本只在5~10月生长,一般能采摘两轮左右,每次持续6~10天。盛产的季节主要是在每年五月端午节、八月中秋节等节气前后。
最佳的采摘时机应在开伞程度为10%~40%之间,每天早晨及下午各采摘一次。采摘时候需要保护好菌菇脚附近的菌根,采摘时不能直接拔起,需用两个手指捏住菇脚稍向下用力旋转然后提起,避免把同菌相连的菌根提起,而影响到来年的产量。
采摘后的红锥菌不宜水洗,也不能把菇脚摘掉,要用湿布擦干净菇体上的泥巴,再45℃~50℃之间烘干后,才能密闭保存。
目前,广西红锥菌生长密集、产量大、价格也高,已成为全世界单位面积产量最高、出菇点最固定、营养价值最高,且非常有特色的菌根型食用菌,它的市场销售价格也在连年上扬。
在现有的红锥林中,无人工干预产的菇量极少的出菇林地和林农通过杂灌自改的出菇林地约占总锥林地的22.1%。
广西林科院林下菌研究团队经过近10年的研究攻关,实现了林下红锥菌人工促繁,迈出了人工栽培技术第一步。
针对锥林群落自然演替后期出菇很少甚至不出菇、林农自我干预不当、产量低、采摘不规范、产品无等级划分及加工技术欠缺等问题,研究团队重点开展了林地生态调控促产、林地施肥促产、林地浇水促产、红锥菌菌根无损伤采摘、产品分级及加工开发等关键技术研究。首次提出了红锥菌的人工促繁方法,实现了多年持续高产、高效益,颠覆了菌根型食用菌红锥菌不能人工干预增产的传统观念。
首创林地生境改造调控提高红锥菌产量的技术方法,红锥菌产量平均提高2.4倍。研究的红锥菌施肥及浇水促繁技术。通过施肥促繁,产量提高26.1%,提升产品等级,效益提高44.1%;通过浇水促繁,增加出菇茬数,产量提高43.8%。
(来源:华南林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