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中大熊猫”——中华秋沙鸭
2023-06-20

从外形上看,中华秋沙鸭有着红色侧扁的嘴,头顶长着冠状长羽,腹部白色,是一种看起来像鸭子又不像鸭子的鸟类。中华秋沙鸭可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还有着“鸟中大熊猫”的美称。



  中华秋沙鸭(
Mergus squamatus),为鸟纲雁形目鸭科秋沙鸭属,俗称鳞胁秋沙鸭、唐秋沙、油鸭,是1864年由英国人Gould在中国采集标本并命名的,是中国特有珍稀鸟类。中华秋沙鸭种群数量稀少,是与大熊猫、华南虎、滇金丝猴齐名的国宝,有“鸟中活化石、鸟类大熊猫”的美称。中华秋沙鸭为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濒危物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名录“濒危”等级。据IUCN公布的数据,全球范围内中华秋沙鸭种群数量约3600—6800只。
  中国分布的秋沙鸭有红胸秋沙鸭、普通秋沙鸭、白秋沙鸭和中华秋沙鸭4种。中华秋沙鸭与红胸秋沙鸭、普通秋沙鸭较为相似,区别在于红胸秋沙鸭胸部红棕色,而中华秋沙鸭胸部乳白色。普通秋沙鸭两胁无鳞状纹,而中华秋沙鸭两胁鳞状纹明显。



  中华秋沙鸭繁殖期通常是每年的4-6月,雌鸭更喜欢选择在食物资源丰富、地势平坦、水系发达、河水流速平稳,周边植被保存较好的栖息地建巢,偏爱树龄高的阔叶树洞,且对筑巢树洞的洞深、空口朝向、遮挡物等也有一定要求,更多利用天然形成的、洞深大、洞口面向河流及视野开阔的树洞。
  中华秋沙鸭对生活环境要求非常严格。不只是对繁殖地有要求,它对于越冬地也十分的挑剔。它们常出没于林区内的清澈河流,有时生活在开阔的湖泊,以树洞为巢穴,偏爱吃鱼虾类生物。它们大多在缓流深水处觅食,食物以鱼类、螺类等动物为主。吃饱之后的大部分时间多是梳理羽毛、静息、游戏和观察。到了夜间,它们通常露宿在苇丛中或岸边的树上,把头转向后方插入翅膀下开始呼呼大睡。
  中华秋沙鸭是迁徙候鸟。在我国,大部分中华秋莎鸭会在每年的9-10月由繁殖地南迁至东部沿海地区越冬,第二年3月再返回繁殖地。
  从2012年起,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调查团队先后在百色市右江区、河池市天峨县、梧州市蒙山县观测到中华秋沙鸭,其中右江区的观测数据较为全面。

(来源:华南林业知识)

推荐资讯

点击刷新

热门标签

点击刷新
森林康养
自然科普
基地
油茶
科普
红木
研学
广西俊茂生态园森林人家
松树,有害生物
DD
肉桂
古茶树
广西景点
岗松
桐棉松
台湾桤木
互叶白千层
旅游观光、民俗体验、休闲度假
喀斯特峰丛,单性木兰群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樟树,“江南四大名木”之一
拟髭蟾
南方,红豆杉,南方红豆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