鳄蜥,濒临灭绝的“活化石”!
2024-05-06

鳄蜥是第四纪冰川末期遗留下的“活化石”,是爬行类的“熊猫”,与此同时,它的生存状况也面临着危机。今天从问答环节开始,小编带大家来熟悉这位神秘的小伙伴!

问:鳄蜥是在什么时候被发现的?

答:1928年,中山大学的生物学工作者到大瑶山进行野外考察时发现了它,但不知属于何科、何属、何种。1930年,经德国学者E.Ahl鉴定,这是一个新的物种,并根据其奇特的外形特征命名为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归为蜥蜴目、鳄蜥科、鳄蜥属,而且是独科独属独种。


问:鳄蜥生活在哪些地方?

答:鳄蜥分布于我国广东和广西以及越南北部,分布范围比较狭窄,在广西主要分布于大瑶山、贺州、昭平等地。


问:鳄蜥为什么既叫“大睡蛇”又叫“落水狗”?

答:鳄蜥平时是不太爱动的,它们喜欢趴在在溪流上方一米高左右的树干或者藤蔓上闭目养神,甚至可以终夜寸步不离,因此当地群众给他们起了个形象的名字“大睡蛇”。但,你别看它们懒洋洋的样子,其实鳄蜥的警惕性非常高,如果周围有响动,它们会立刻惊醒并掉落到水中迅速逃跑,鳄蜥虽然没有什么攻击性,但逃跑防御的手段却是很独到的,因此它又有了第二个绰号名曰“落水狗”,不但形似,神更似。


问:鳄蜥也会“断尾再生”术吗?

答:会,但还没有修炼得法,不能用来逃生,只能是和同类相互争斗不小心把尾巴咬断了可以重新长出一个来,仅此而已,还没有达到随心所欲想断就断的境界。


问:鳄蜥通常以什么为食?食量多大?

答:每天晨昏时鳄蜥会出去觅食,主要吃些蛾子、蝴蝶、瓢虫以及蚯蚓之类小昆虫和蠕虫,因为活动少,消耗的能量也小,平时它们甚至可以30天不吃任何东西也不会饿死,如果在冬眠期可以5个月不吃不动。

鳄蜥的生存状况也面临着危机。

据统计,鳄蜥现存野生种群数量不到1000只,在模式标本产地大瑶山估计只有几十只,已经非常稀少,濒临灭绝了,因此鳄蜥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并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而造成鳄蜥濒临灭绝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鳄蜥的分布范围十分狭窄,而生长条件如对海拔高度、气温、雨量、水流、土壤、植被和食物等的要求都比较苛刻。这种生境一旦遭到破坏,它的繁衍生存也就受到影响。

第二,鳄蜥每1-2年只产1次,每次产仔2~8只左右,有些雌性还有不孕现象,自然繁殖率不高。且幼体出生以后,还经常遭到成体的抢食、伤害,死亡率往往占出生率的60%左右。

第三,鳄蜥的生境受到严重破坏,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由于开荒造林,开垦农田以及开山采矿等人类活动,山林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砍伐或焚烧,严重的甚至被砍光烧净,造成山溪断流,使鳄蜥失去了生存之地。

第四,乱捕滥杀现象十分严重,捕捉外运倒卖现象频频出现,如不及时采取得力措施,可能有迅速灭绝的危险。

鳄蜥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让原本就濒临灭绝的它们雪上加霜。庆幸的是,人类最终认识到鳄蜥的重要性,在广西贺州市八步区境内,建立了一个鲜为人知、极为神秘的自然保护区——大桂山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建立保护区以后,毁林的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鳄蜥栖息地已经孤岛化,全球数量减少,外部威胁十分严峻,自然保护区现在的任务是不但要保护好现存的极为稀少的鳄蜥,还要通过其他手段提高野生种群的数量,从而避免其走向灭绝。

1.人工繁育。从2010年起,保护区先后与中科院动物所、广西师范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开展鳄蜥救护及人工繁育工作,至今繁育池已从建区初期的9个,扩大到现在的80多个,鳄蜥数量从15条发展到现在的200多条,鳄蜥数量每年稳步增长。

2.创造野外生境。强化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保护区防火林带、防火线、林区巡护道路的管理和维修;新建北娄、甘洞两个管理站,为保护区的工作提供保障。

3.人与动物和谐相处。重视社区共管并积极探索与周边社区实行共管的有效途径,2011年以来,保护区每年与周边4个镇政府、8个村委、8所学校签订《广西大桂山鳄蜥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公约》,保护区与林场就有鳄蜥分布的溪沟、林地签订《鳄蜥栖息地共管补偿协议书》等,多方实行联合保护。

4.回归大自然。保护区在不断完善保护措施的同时,积极推进鳄蜥野外放归工作,逐步扩大鳄蜥野外种群数量。2018年5月,自治区林业厅组织召开了《广西大桂山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鳄蜥野外放归方案》评审会,《方案》通过评审,计划在2019年将鳄蜥放归大自然。

(来源:华南林业知识)

推荐资讯

点击刷新

热门标签

点击刷新
森林康养
自然科普
基地
油茶
科普
台湾桤木
互叶白千层
旅游观光、民俗体验、休闲度假
研学
广西俊茂生态园森林人家
红木
DD
松树,有害生物
古茶树
肉桂
广西景点
岗松
桐棉松
胡峰
雷锋志愿服务树新风
春分
桂林猫儿山自然教育基地广西森林康养基地全探索之桂北篇04